投資理財,在臺灣幾乎是全民運動。坊間的理財書籍、雜誌、電視節目,都是暢銷書排行榜及高收視率的常客。從專業投資人到菜籃族,莫不熱衷投資理財。唯有良好的個人理財規劃,才能夠讓財富累積更有效率,甚至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。坊間的理財專家不少,然而懂得投資所涉及稅務問題的專家卻不多。但良好的投資績效若無適當的稅務規劃,可能真正拿到投資人口袋的「稅後報酬」反而不如另一個績效表現較差的投資方案。因此,投資的「稅後報酬」或「稅後報酬率」才是真正衡量個人投資績效的指標

投資獲利不外乎透過賺取「資本利得」或「現金流」兩種方式。「資本利得投資法」是指靠買賣賺取價差來獲利。不管是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都可以透過類似商品交易的方式來操作獲利。投資股票甚至可以「當沖」,也就是在同一天內買賣同一支股票,靠高頻率交易賺錢。「現金流投資法」則是買進金融商品或房地產後長期持有,期望賺取定期回報的股利、利息或租金。以投資股票來說,相對於「當沖客」,另一個極端就是「存股族」。「存股族」會挑選股價波動較小,歷年穩定配息且配息率高的公司來投資,像曾經的「中鋼」或至今仍受存股族喜愛的「中華電信」都屬於這類型。

其實,「資本利得」或「現金流」這兩種投資理財方式,恰好可以對應到稅法上不同的所得類別。例如,買賣股票的資本利得就是稅法上的「證券交易所得」,而公司配發的股息則是「營利(股利)所得」。了解不同理財商品及不同投資方式(資本利得投資法和現金流投資法)所對應的所得類別,是進入投資理財稅務的第一步。

投資稅後報酬 = 投資報酬 – 交易稅 – 所得稅

以國人最常見的股票投資為例:陳先生投入本金100萬,以每股10元買入一檔股票,靠著波段操作趁著股票上漲於每股11元時賣出,總計賺得10萬元,報酬率10%;另一位王小姐同樣投入本金100萬,買進一檔高股息定存股,持有並領取股利10萬元,報酬率亦為10%。陳先生及王小姐兩位投資人,投資報酬同樣為10萬,投資報酬率同樣為10%,但投資的「稅後報酬」或「稅後報酬率」可大不同!

買賣股票的資本利得是「證券交易所得」,目前停徵,因此陳先生的「投資稅後報酬」仍為10萬,「投資稅後報酬率」仍為10%(暫不考慮千分之3證交稅)。另一方面,王小姐領取公司配發的股利則是「營利(股利)所得」,目前採二擇一方式課稅,可能適用5%~40%的綜合所得稅率,或採28%稅率分開計稅。假設以28%計稅,則王小姐的「投資稅後報酬」僅剩7.2萬,「投資稅後報酬率」為7.2%。若進一步考慮二代健保1.91%補充保費,則扣除稅費後的投資報酬僅剩7.09萬,投資報酬率僅為7.09%。

許多理財專家會鼓勵民眾進行長期投資或存股,期望透過每年的配股配息,安安穩穩地累積財富。然而,從稅務角度而言,長期持有領取配息可能反而是稅負較重的一種投資方式。長期投資的投資人或存股族,應同時做好妥善的稅務規劃,才不會被這些稅金及補充保費大幅侵蝕了投資收益。

(本篇刊載於凱基樂活投資誌2019年1月30日第002期)